中咨集团第八届技术论坛于2018年1月26日在公司三层大会议室召开。本篇为三等奖获奖成果《逢山开绿隧 遇江架钢龙——国道310线循化至隆务峡段高速公路技术交流》介绍,作者为华景公司程炜。
循隆高速位于风景如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既是国家公路网规划G310线连云港至共和公路的重要段落,又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纵四横十联”中第三横——临夏至共和的主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为构建完善青海省海东地区高等级路网环线,加快青甘两省沟通联系起到重要作用。项目路线长度40.464km,共设置桥梁8048米/25座,隧道13884米/9座,桥隧比占54.3%(其中公伯峡库区段桥隧比达98.3%),互通式立交2座,服务区1处,总造价45.92亿元,平均每公里1.13亿元。
本项目是青海省首个采用“资本金融资、施工图设计+施工图总承包”模式建设的项目。具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地方协调难度大等特点。项目组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专项研究,确保勘察设计质量。
一、技术引领为先锋 优化黄河库区路线方案
循隆高速公路设计难点在于项目三分之一以上路段要穿越黄河上游公伯峡水库,库区两岸地势陡峻,滑坡、危岩、泥石流和库岸再造等不良地质发育,都会对施工和营运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
设计过程中项目组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公伯峡库区,认真勘察现场,最终以桥梁和隧道组合方式,设置7座隧道和8座桥梁,成功避让了8处大型滑坡和5处库岸再造危岩体,降低施工风险,确保运营安全;另外,针对库区勘测作业难度大、施工困难的特点,项目组结合高精度数字化地形图和数模技术应用,配合地质遥感、EH4物探等多种先进勘察手段,提高了勘测精度,为完善方案设计夯实基础。
二、环境保护优先 不修便道走水运
循隆高速公路地处青海三江源区域,沿线属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按照传统设计方案,库区15公里路需修近40公里的便道用于筑路材料运输,这将对库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项目组秉承“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生态环保理念,最终确定采用水运方式运输工程建设所需材料,避免修筑便道大挖大填和便道运输污染等问题,极大提高了经济和生态效益,船舶水运施工举措是我国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乃至国内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同时项目完工后建成的5座码头可以为开发当地黄河生态旅游资源助力。
另外,项目组还将环保设计理念贯穿循隆项目始终。农田区段路线尽量沿山前坡脚布设,减少对农耕用地的分割,且远离环境敏感点;库区段取弃土场设置远离黄河主河道,布设于偏远支沟,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生态环境。道路中央分隔带采用常绿乔木及花灌木交替布置,护坡道和碎落台设置常绿乔木和边坡客土喷播植草,所有取弃土场均采用植被恢复。通过一系列措施共同构筑成一条绿色景观长廊。
三、传承工匠精神 打造西北第一拱
有着“西北第一拱”之称的苏龙珠黄河特大桥,主跨采用1-220米钢管混凝土上承式拱桥,为西北地区同类桥型跨径最大,是循隆高速公路建设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大桥地处深“V”形峡谷地区,桥下河面宽约200米,水深超过50米,桥高约60米,两岸山体陡峭,施工场地严重受限,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大,现浇和拼装均存在较大的困难。项目组综合考虑环保影响、施工难度等多方面因素,最终推荐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拱桥方案,该桥型的基础施工相对简单,拱肋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加工,并通过船运至桥位处,吊装安装完成,既保证了施工质量,也能保证施工进度。
“一贯长虹通天堑,两地百姓享平安”,苏龙珠黄河特大桥横跨黄河,与地形完美结合,不仅为黄河库区添加了一道靓丽风景,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沿黄”经济带腾飞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